迈克尔逊干涉仪

G2在一侧涂有透反膜,M1和M2是平面镜,M1是固定的,M2和G1精密导线连接在一起,可以前后移动。

最小读数为10-4mm,可估计为10- 5mm后,M1和M2,有几个小螺钉可调整其方向。

当M2和M1'严格平行时,M2将移动,并且呈现为相等倾斜干涉的圆形条纹不断地“吐出”。

从中心或“燕子”走向中心。

当“气隙”时两个平面镜之间的距离增加,中心将“吐出”。

一条纹;否则,它将“吞下”。

当M2和M1'不是严格平行时,它们看起来是等厚度的干涉条纹。

当M2移动时,条纹连续移动经过视场中的特定标记位置,并且满足M2平移距离d与条纹移动数N之间的关系。

迈克尔逊干涉仪表示由M2反射的光通过分束器三次,而由M1反射的光仅通过分束器一次。

设置补偿板以消除这种不对称性。

当使用单色光源时,它可以通过空气路径长度进行补偿,并且不需要补偿该板;然而,在复杂颜色光源的情况下,由于玻璃和空气的分散差异,补偿板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要观察白光的干涉条纹,则臂基本上完全对称,即两相干光的光程差非常小。

这时,可以看到彩色条纹;如果M1或M2略微倾斜,则可以获得相同的厚度。

交叉点(d = 0)处的干涉条纹是中心对称的彩色直条纹,并且由于半波损失,中心条纹是暗条纹。

迈克尔逊干涉仪在历史上最着名的应用是在迈克尔逊 - 莫雷实验中观察以太风时的零结果,这为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假设提供了实验基础。

此外,由于激光干涉仪可以非常精确地测量干涉中的光程差,迈克尔逊干涉仪和其他类型的干涉仪已经广泛应用于今天的引力波检测。

激光干涉引力波观测器(LIGO)和许多其他地面激光干涉引力波探测器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迈克尔逊干涉仪测量由引力波引起的激光光路变化,而计划的激光干涉空间天线(在LISA中) ,提出了应用迈克尔逊干涉仪原理的基本思想。

迈克尔逊干涉仪也用于搜索太阳系外行星,尽管Mach-Zehnder干涉仪在这种类型的探测中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

迈克尔逊干涉仪还用于制造延迟干涉仪,光学差分相移键控解调器(光学DPSK),它将相位调制转换成波分复用网络。

幅度调制。

总之,应该有以下几点:1。

小位移的测量和微振动; 2.角度测量; 3.同步我们测量薄透明体的厚度和折射率; 4.气体浓度的测量; 5.引力波在光学平台上检测(非常大的迈克尔逊干涉仪)迈克尔逊干涉仪(1)切勿用手触摸光学表面,以防止唾液溅到光学表面上。

(2)调整螺丝并转动手轮时,必须轻快,不要拧硬。

(3)镜子后面的粗调螺丝不应拧得太紧,以免镜面变形。

(4)调整镜子后面的粗调螺丝时,先将微调螺丝调到中间位置,使其可以双向微调。

(5)在测量过程中,转动手轮只能沿一个方向缓慢前进(或退回),否则会造成大的空背误差。